撰文
個人著作
《吃錯了,當然會生病!》
《吃對了,永遠都健康》
《pH7.2解開你的體質密碼》
《怎麼吃,也毒不了我》
《過敏,原來可以根治!》
《發炎,並不是件壞事》
《健檢做完,然後呢?》
《做對3件事,年輕20歲》
《高醣、低醣、生酮,怎麼吃才適合我?》
《啟動身體的抗老系統》
推薦撰文
很榮幸能推薦好書《接地氣》,我以前就知道接地氣的好處,但看到書中有這麼多客觀的實驗與真人案例,更加深我對這偉大發現的信心與認識。炎熱的夏天打赤腳,的確很舒服,不過,在寒冷的冬天,赤腳接地對於寒性體質者的末梢循環,可能會有不良影響。我的建議是,室內裝潢時在地磚下面鋪設地熱系統,或是簡單地使用接地墊、接地鞋、接地床單等接地設備,就能一年四季都享受接地的好處,不受氣溫的影響。
我問一位糖尿病人,如果有一杯毒蛇液,喝下去你的糖尿病會治癒,你喝不喝?他毫不考慮地說「我喝!」
我又問他,如果斷食可以改善你的糖尿病,你做不做?他說,「不做,沒吃東西會導致血糖太低,死掉怎麼辦?」這種心態實在很矛盾,他不曉得斷食比毒蛇液安全多了,而且療效顯著。
大多數現代人一輩子沒斷食過,而且先天對斷食有一種很深的誤解和恐懼。殊不知,斷食是很棒的萬靈丹,在身心靈三方面都很有助益。我自己斷食24次,深深知道「nothing is better than anything」。
本書從學理和臨床上,廣泛討論斷食的實用性,堪稱是斷食的權威著作之一,值得對養生有興趣的人,仔細閱讀,並身體力行。正確執行之後,你會驚訝身體內建的自癒力,比你想像的還要強大。願大家善用此書,永保健康!
二○○七年在台灣的出版界,發行了很多飲食、保健的書籍,光是我推薦的,就有五本之多,而這一本《食物的真相》是其中最具科學精神的。這一本書,其實是源自同名的英國BBC節目,動員了世界各地五十多名營養學家、醫師、與專家。許多章節,都是大眾很感興趣、但卻又不確定答案為何的飲食專題。書中為了澄清或驗證飲食觀念,不惜成本,設計各式各樣的實驗,總共號召了五百位志工來參與。光憑這一點,就值得大夥來看看此書。
全世界的科學家,在最近十年當中,發表了非常大量的科學論文,探討飲食營養與疾病保健之間的關係,盛況空前,這是常閱讀國際科學文獻的醫學專家,或常參加國際會議的教授學者,都會注意到的現象。許多以前不清楚的觀念,最近都慢慢地得到釐清。換句話說,世界在進步,不管是專家或民眾,必須要跟上腳步,而不能一直認為以前在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全部都是正確的。
《食物的真相》這一本書,最值得學習的地方,就是它從客觀的角度出發,將蒐集到的資料,經過整理,以淺顯、簡約的文字呈現出來,然後設計簡單有趣的實驗,來探討事實的真相。
現代人由於過於忙碌,對於許多不起眼的小地方,其實都不加思索,也缺乏實證精神。例如,食物進入身體,到底多久才會被排泄出來? 大家可能都聽說過這一種說法:食物在體內待得愈久,愈容易產生毒素甚至致癌物質。可是有多少人自己做過實驗?我常呼籲,食物一定要在吃下肚子二十四小時之內排出體外,否則就會產生毒素,對健康不利。書中對卡車司機的實驗發現,食物竟然在體內待了二十二至四十二小時,而吃了高纖飲食之後,食物只待了十到十二小時。讀者不一定非要吞下書中的放射線小藥丸不可,其實只要吞下一大口玉米顆粒,注意幾小時後排出,就可以推算食物逗留體內的時間,這是書中未提,我送給讀者的一個DIY小撇步。
書中充滿了類似的有趣小實驗,帶我們探討膽固醇、有益菌、老祖宗的飲食、纖維、垃圾食物、排毒、花椰菜、減重、飽足感、口味訓練、飲食習慣的養成、飲食的心理因素、吃早餐與腦力的關係、精子質量、經前症候群、大蒜的妙用、肌力、抗老化、甜食的心理作用……等等。這本書不只適合一般人閱讀,也可當作營養師自我充實的補充教材。
這一本書,橫跨了考古學、心理學、生理學、病理學等等學科的領域。文章一開始,就要志願者回到十八萬年前,跟著老祖宗吃十天,果然膽固醇下降百分之二十三!這讓我們清楚了解,大猩猩菜單和老祖宗的飲食的確適合我們的身體的構造,而現代化的垃圾飲食,其實與我們基因格格不入。
書中對「飲食心理學」的著墨也是頗令人讚賞。要避免兒童吃壞零食其實並不應該用「限制」的方法,因為家長愈限制,兒童愈想吃,甚至會偷吃。正確的方法應該用歡欣、稱讚、享受的心情來和健康食物做連結。我也呼籲父母與老師,慶生不一定非要吃蛋糕不可,獎勵小孩不一定要用糖果和餅乾,或去麥當勞做為犒賞,更不該把歡樂與垃圾食物連結在一起。小孩子是純潔的,他們對食物的喜好,是從小被同學和家長訓練出來的。為了下一代的健康,現代父母必需運用智慧塑造下一代健康的飲食習慣。
書中實驗告訴我們,兒童的口味訓練始於胎兒階段,嬰幼兒與學齡期的飲食習慣更是決定這個人一輩子未來喜歡吃什麼、討厭吃什麼。在美國的華人第二代,為何長大後不喜歡吃中國菜,而只喜歡披薩、漢堡、洋芋片?因為他在嬰幼兒時期吃太多美國食物,味蕾已經被定型了!長大後要再調整他的口味,簡直比登天還難!
書中對甜食的研究,也值得大家醒思。原來人類對甜食的喜好,說穿了,好像只是心理作用,如果真是如此,我們何不改吃健康的天然代糖,以避免精製糖對免疫系統的負面影響? 看似另類,其實這本書一點也不另類,它是集合許多主流科學界的專家的論點,所延伸出來的新觀念。它的最大價值,並不在於讀者要堅信它的實驗結果,而是要用現有的資料,啟發讀者,持續探討食物的真相,這才是進步的動力。
細心的讀者可能會發現本書中對於牛奶、喝水、用油、排毒的看法,與我的《吃錯了,當然會生病!》有所不同,其實,這也沒有什麼好奇怪的,因為每位專家的看法本來就可以不同。古人不也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就是因為觀念有差異,所以才會有進步。我個人認為,過量攝取牛奶的確不利健康;每天喝水兩公升,對健康人雖然沒有立即效果,但對於代謝較差的人,的確可以幫助身體處理廢物,有利眾多生化生理反應; 至於用油,因為現代人用油以壞油居多,一味強調低油低脂飲食,不如分清楚好油與壞油的差別,多吃好油、少吃壞油。在我的書中和本書中都提到了法國矛盾(French Paradox),但兩本書對其原理也有不同的詮釋。
最後,書中有提到,「從事體能工作時,高升糖指數的碳水化合物是比較好的選擇」,這句話也請讀者要認清它的真正涵義。對於現代上班族而言,很少做粗活,是沒有資格大量攝取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否則肥胖、糖尿病容易上身。
其餘書中的論述,與我的看法大同小異,讀起來令人愉悅、令人驚喜,是不可多得的一本好書,值得推薦。
喜歡小麥製品的人非讀不可
最近幾年,受邀推薦了將近三十本書,這本書是我所有推薦的書當中,議題最震撼的,也是最精彩的一本。大家喜歡的麵包、麵條、餅乾等等小麥製品,居然是壞食物,怎麼可能? 我請讀者先拋棄成見,靜下來好好讀完這本書,尤其是喜歡吃小麥製品、又有健康困擾的人,非讀不可。
書中提到的小麥肚、糖尿病,雖然不一定只由小麥引起,其他澱粉類食物也會,但小麥的確是所有澱粉食物當中,最容易出問題的。這一點,我親身有體會,臨床驗證也是如此。作者一開始就點出現代小麥和古老小麥的基因差異,並從支鏈澱粉、外啡肽效應、解連蛋白,深度闡明現代小麥的問題所在,看了實在過癮,真希望每位醫師和營養師也要看看。
書中所提及的許多疾病,並非只能由小麥引起,但兩者之間,的確有很高的關聯性。作者也提到,大家如果為了要避開小麥,而大量轉吃玉米澱粉、米澱粉、馬鈴薯澱粉、甚至無麩質食物,那也是同樣糟糕。從這個角度,我們大概可以了解,當今美國政府和生機產業大量鼓吹的高澱粉飲食,其實是許多現代疾病的禍源,即使你吃的是「健康的全榖類澱粉」也是一樣。作者說得好,農業專家在育種時,考慮的是產量、可口,但並未深究對健康的影響,彷彿壓根兒認為五穀一定對人體有益,不管是否與雜草雜交、或動用基因改造技術。
我從2003年開始就提出食物四分法、並強調代謝型態的個體差異、以及一直呼籲澱粉過多是造成肥胖的主因,多吃好油不但可以控制體重與血糖,還可以抗發炎。但可惜,90%的現代人還在吃壞油,而且從政府、營養專家、到生機產業都在鼓勵大眾要多吃全榖類食物,更何況,小麥製品天生會讓人有愉悅感,有致命的吸引力。
我的很多理念,和作者非常類似,好像就是「同門師兄弟」一般,但事實上我們倆念的是不同的醫學院、在美國不同的州行醫,而且一個是自然醫學醫師,一個是西醫師;不過,我們卻從病人身上,看到問題的癥結,不約而同對於當今主流醫學大力鼓吹的高澱粉飲食、謬誤的糖尿病衛教,提出批判與真正解決之道。當我看到書中糖尿病的章節時,我是既興奮又感動,有「他鄉遇故知」的強烈感覺。我行醫十年,已成功根治許多糖尿病患,看到作者用同樣的飲食概念,治好更多的患者,我心中燃起無比希望,原來在奮鬥的路上並不孤獨,有夥伴同行。
到底澱粉食物應該佔人類飲食比例多少,這是一個相當嚴肅的議題。在澱粉食物當中,哪些是優質、哪些是劣質,也是未來數十年,主流醫學才會逐漸認清的議題。
人類的腸胃設計,其實不適合全穀類,小麥、稻米這些小種子,根據大自然的設計,其實是給鳥類吃的,因為牠們有砂囊,人類沒有。人類要把全穀類納為日常飲食,那就要煮熟軟化,以及注意有沒有身體適應上的問題,畢竟在人類考古學上,吃稻米和小麥是最近的事情,更何況一日千里的現代農業科技,早已把農作物「改良」到和古老原生種截然不同,人類能完全適應嗎?
很多出版社找我寫推薦序,但我不是每一本都答應的。事實上,本書之前,我才剛婉拒兩本。這本書,我實在非常喜歡,很少看到這麼引人入勝的書,一頁又一頁,真是欲罷不能。行文中,看得出作者聰明、用功、幽默,而且有先見之明,所以能洞察當今主流觀念的許多謬思,並深入分析,提出實用對策。
推薦這本好書,真是我的榮幸,義不容辭,希望讀者能重視書中的觀念,從中獲益,保持健康。
多接觸泥土,一輩子有益
──臺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這本書讓我想起大約二十年前,當我在美國巴斯帝爾大學唸醫學院的時候,休息室外面就是一個幼兒遊戲區,這遊戲區很不一樣,它是把遊樂設施建在沙土上,我常看到教職員或學生家屬會帶著家中嬰幼兒,在沙土中玩耍,玩得臉上、全身髒兮兮,父母也不介意。這一幕景象,不是發生在落後國家,而是在一個非常先進的美國醫學院,身為頂尖自然醫學學府的一份子,我們都知道,幼兒接觸泥土,對他的一輩子充滿益處。
非常諷刺地,幾年後,當我受邀舉家回台,帶著大女兒參觀台北的幼稚園時,全園飄著消毒藥水的氣味,園長很驕傲地告訴我,他們幼稚園每天消毒二次,保證園內絕對乾淨。我心想,在這樣用化學藥物堆砌而成的「乾淨環境」中長大,身體怎能健康?
就像「飲食中要少油才能健康」一樣,「要把細菌殺光才能避免生病」也是一個似是而非的觀念,但在所謂「進步」的地區,大家卻奉行不悖,結果是這些地區的慢性病罹患率越來越高。反觀,窮鄉僻壤的落後地區,大家吃傳統的飲食、過著不怎麼乾淨的生活,卻不容易罹患過敏、自體免疫、癌症等等疾病,在看完此書後,讀者終會明白其中原委。
時間再拉回巴斯帝爾大學,我在校區的有機菜園和藥園裡,很訝異看到白人同學直接摘了豌豆、芥藍菜、藥草,就往嘴裡送,這和從小到大,父母和老師所灌輸給我的衛生教育,顯然不同。我在美國念書時,也正好見證到一個很有名的案例,一位嚴重大腸潰瘍症病患,因吃高加索山的土而完全痊癒。
乍聽之下,我們是不是開始要多吃泥土呢?書中說得好,現代化城市中固然塵土飛揚,但卻不是以往鄉村的有機土壤,但如果可找到有益身體的土壤,的確可以少量攝取。
這本書從作者母親的腸漏症出發,一路談益生菌、奶、糖、油、麩醯胺酸、醃製物、發芽穀物、居家毒素、到糞便移植,把整個腸道健康所需要的條件都提及了,的確是一本好書!但它可能會顛覆你從小的衛生習慣,不過我保證值得仔細閱讀,因作者說的都是真的!
了解食物與自己的關係,使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陳俊旭
旅居美國多年,自從我2004年回臺推廣美國正統的自然醫學之後,我發現很多民眾對於基礎營養學的知識不足,以致出現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故事。
例如有一位記者的血糖不穩,我建議他可以多吃蛋白質,他說:「有啊!我每天幾乎都有吃麵!」事實上,麵和米飯是主要的澱粉來源,蛋白質含量很少。
很多人的三酸甘油酯太高,只擔心脂肪是否吃太多,殊不知,三酸甘油酯也會由澱粉或酒精轉變而成。換句話說,吃太多米飯麵食,也是造成三酸甘油酯過高的罪魁禍首。
曾有一本中文翻譯書請我推薦,但我婉拒了,因為書中提到,「100大卡的高麗菜,所含的蛋白質比100大卡的牛肉還多」,作者用此來誤導大眾,希望大家可以多吃蔬菜,用意很好,但手法狡詐,一般大眾卻看不出這句話的蹊蹺。
十多年來,我大力呼籲,每天吃幾顆蛋都沒關係,因為體內大多數的膽固醇是自行合成,並非從食物中的膽固醇而來。這個基本的營養學知識,也在這本書中闡述,但三十年來,有99%的民眾卻被錯誤衛教影響而不自知。
累積了數十年的臨床經驗,我發現當今社會,大多數的慢性病和飲食錯誤有密切的關係。我在演講和著作中大力推廣的營養知識,屬於「營養醫學」範圍,雖然極為實用,但若讀者想要徹底了解,還是要具備基本的「營養學」知識。因此,我鼓勵讀者向下紮根,多閱讀一些淺顯的基礎營養學科普書籍,以了解食物中各種營養素的組成、差異、與功能,以及身體如何消化與運用。
本書可說是正統營養學教科書的大眾版,圖表簡潔、色彩鮮豔,在艱澀的學術知識上,給人親切的感覺,讓一般人比較容易閱讀,也很適合作為醫護人員和飲食達人的入門參考書,以打好基礎,若再進修或研討更深入的營養知識,就比較不會出錯,希望大眾的營養知識能大大提升!
畢竟,健康是自己的,要多了解食物與自己的關係,才能使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俗話說,知識就是力量,讓我們一起活到老學到老,常保健康!
強化自身抗癌的能力,找回身體平衡
《抗癌生活全面啟動》的作者布拉克醫師是一位西醫,但從年輕時就看到西醫的不足,因而開始在他的布拉克中心,採用整合性的癌症療法。三十幾年過去了,一萬五千名癌症患者治療的結果證明,到他的中心治療的患者雖然病情比較嚴重,但存活期不但沒有比較少,反而還是只接受西醫治療的兩倍。除此之外,書中有些案例還告訴我們,一些被判死刑的癌末病人接受這樣的整合療法之後,二十年後居然還活得好好的!
為什麼他的療法比純西醫療法有效呢?首先我們要知道,每一個人身上都有癌細胞。美國惠特科姆醫師(John Whitcomb, MD)說,四十歲以上的男性,只要做前列腺切片,每一位都有前列腺癌!同樣的,四十歲以上的婦女,只要做乳房切片,都可發現乳癌細胞!所以,癌細胞沒什麼大不了了!只要數目控制在一定範圍之下,就沒事,但若癌細胞越來越多,大到侵犯正常組織,那就麻煩了。所以,身體的免疫系統和癌細胞之間,始終處於一個動態平衡。健康的人,就是這個平衡有利於健康細胞,反之,癌症病人就是這個平衡節節敗退了。
所以,放眼在細胞層次,如果我們注意「營養、睡眠、運動、毒素、壓力」這影響健康的五大因素,而將細胞環境的含氧量、溫度、養分保持在最佳狀態,任何癌細胞的成長都會慢慢趨緩,甚至凋零,而正常細胞都會慢慢復甦。這就是我多年來在診間治療癌症的基本原則,也是美國正統自然醫學醫師治療癌症的基本觀念:強化自身抗癌的能力。本書作者三十年來所使用的療法,也有異曲同工之妙。他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的療法裡,除了標準放化療之外,還結合了飲食調整、營養補充品、天然藥物、心靈技巧、運動……等等。
本書作者對癌症的整合療法有豐富經驗,連全美著名的大鬍子醫師威爾(Andrew Weil, MD)都說,萬一他自己得了癌症,一定去布拉克中心接受治療。本書作者不但對癌症療法有全方位的見解,而且還注意到,手術或放化療雖然可以消除腫瘤,但除非改變致病因素,否則少數流竄四方的「殘兵敗將」將會進行更大的反撲!
作者以登聖母峰的比喻來說明,攻頂固然重要,但下山的風險可能比攻頂更大!前幾年,我發現臺灣有許多演藝人士罹癌,「治療成功」後,擔任政府的「抗癌大使」,結果沒多久就復發去世。蘋果公司創辦人賈伯斯的癌症手術相當「成功」,但最後還是撒手人寰。這都是疏忽了癌細胞的反攻力量所致。作者說,雖然西醫認為治療已經成功,「腫瘤已經消除」,但事實上身體還有偵測不到的殘留癌細胞,甚至幾乎半數病人都已有腫瘤轉移!所以,「完全緩解後」,反而是要積極控制癌細胞增長,必須繼續徹底執行整合療法,不可鬆懈!
在飲食療法上,我和本書作者有許多看法相同,例如膳食纖維、植物生化素、魚油、運動都極為重要;但也有看法迥異之處,例如作者提到高脂飲食容易發胖和致癌,我個人認為,那是因為美國高脂飲食當中,烹調溫度過高、夾雜氫化油、環境污染源和農藥囤積在動物脂肪中、荷爾蒙殘留等問題所致,其實,攝取適量的優良脂肪,甚至飽和脂肪,對身體健康是有幫助的,前提是蔬果的攝取量一定要遠大於動物性脂肪與蛋白質。另外,我認為紅肉沒有大家說的那麼可怕,只要攝取足量抗氧化劑,就可避免紅肉中鐵質的促氧化作用。攝取足夠的維生素B群(例如蔬果),就可避免肉類中的同半胱胺酸對血管造成傷害。
最後,非常認同作者提到運動對癌症康復的重要性。這些年來,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癌症患者藉由正確運動、肌肉鍛鍊,而達到痊癒的效果,因為「肌肉是健康的存款」。2016年夏天,我在美國看到YMCA健身中心,大方提供癌症患者免費三個月的團體運動課程,還有教練親自指導,可見得,運動抗癌是一個未來的趨勢,臨床也證實可減少腫瘤生長因子、提高酵素抑制自由基、增加殺手細胞數量、逆轉麩醯胺酸的流失、增加抗癌分子的活性、提高化療的效果。不過,凡事過猶不及,過度的運動,反而會破壞組織、增加氧化壓力和炎症,因而促進腫瘤細胞生長和擴散。最後要記得,健身若要有效還得搭配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
我常說,生病是一種祝福,讓人謹守本分。在我的診所裡,病人常跟我說,他本來是來看A疾病的,但治療一段時間後,怎麼B、C、D的疾病也跟著好起來了?這就是整合療法的奧妙所在。整合療法,治療的不是一個「病」,而是這個「人」。人體的各大器官和系統互相串聯,密不可分。本書所提到整合療法,其實不只是抗癌而已,而是將身體運作調到一個最佳狀態,癌細胞就會慢慢退下,和身體和平共處。但若哪一天自己又做錯了,這個平衡就會失去,那就是復發的開始,所以保持健康沒什麼訣竅,就是要注意「影響健康的五大因素」而已。總而言之,此書不只可抗癌,也可逆轉其他疾病。欣見此書問世,希望大眾對癌症治療有一個更客觀、更全面的認識,不要恐懼、也不要偏頗,也希望癌症患者與家屬因此書而受益,產生信心,勇敢向前行!
你吃對了嗎?──先建立正確觀念
三年來,我曾經受邀替十幾本書寫過推薦序,而這本《代謝型態飲食全書》,是我所推薦的書籍當中,最重要的一本。這本書中所提出的觀念,是許多生機飲食的愛好者、營養師、醫師,所嚴重缺乏的知識。代謝型態的知識,在華人世界裡,除了我在《吃錯了,當然會生病!》、《吃對了,永遠都健康!》有概略性的介紹之外,幾乎鮮少有其他作者或專家提及。我很高興這本《代謝型態飲食全書》的中譯本終於問世,如果能發揮它的影響力,一定會對想追求健康的華人有很大的助益。
這本書,詳細解釋一個劃時代的知識──代謝型態。我第一次接觸代謝型態的觀念,是我在美國唸自然醫學院的最後一年,臨床指導教授薛爾曼醫師告訴我們代謝型態的觀念有多麼重要,而且如何徹底改變他的開業方式。他本來專精草藥學與同類療法,但是,由於發現病人常常因為吃錯代謝型態的食物,導致身體出現各種不平衡的症狀。與其給予草藥或其他天然藥物,薛爾曼醫師發現,只要正確檢測出病人的代謝型態,然後調整飲食的比例,很多疾病就可以漸漸改善,甚至不藥而癒。
當年,身為實習醫師的我,實在無法判斷教授所言可靠與否,吃對食物比例真的有這麼重要嗎? 畢業後有幸到加州的克里斯多醫師診所進一步學習檢測方法,然後加以應用在自己和病人身上,我才開始確定它的真實性與重要性。幾年的臨床累積下來,我發現很多人的血糖不穩、慢性疲倦、腎上腺衰竭、頭昏眼花、情緒不穩、免疫力下降、甚至肥胖,都和代謝型態失衡有密切關係,有時只要簡單地調整飲食比例,就可以把困擾多時的毛病治好,效果之好,時常出人意料。
我自己也是代謝型態的忠實擁護者,每天身體力行,奉行不悖,若是有幾餐吃錯比例,敏感的我就可以感覺到身體開始失衡。我常常四處演講,有時甚至一天要從早上講到晚上,但卻不會累、聲音也不沙啞。很多聽眾問我怎麼辦到的?可以講到晚上還是精力十足? 其實,我的祕密之一,就是要根據自己的代謝型態,吃對食物比例。如果我吃錯了,就不容易維持體力。
八十年來,雖然代謝型態是由西醫師、牙醫師、自然醫學醫師、脊骨神經醫師等等專家所貢獻集合而成的一門學問,但是,它所代表的精神,其實正是自然醫學的精隨。在此書的一開始,你就會看到一些古老原住民飲食,雖然吃的食物極端不同,卻都讓人強健有力。目前的營養學和醫學還有許多盲點,而且太過於微觀,以致無法解釋很多簡單的現象。此書中充滿許多宏觀的看法,可以激勵讀者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健康。
如果你是初次閱讀本書,你可能還不能理解這本書的重要。你一定要親自體驗看看,把自己的代謝型態測出來,然後改變飲食,你就會漸漸發現身體真的不一樣。正確的代謝型態飲食我已經奉行多年,這本書對我而言,不是「重要」兩個字可以形容,而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健康寶典。想要維持優良的生理運作,或是要促進身體健康,我強烈推薦讀者細讀此書,加以靈活運用,您一定會大有收穫的!
最後,希望各位讀者能建立正確觀念,身體力行,永保健康!
人類最終飲食指南,總算出爐了!/陳俊旭 醫師
這本書實在太精彩了!在摸索幾千年之後,人類的最終飲食指南,總算在最近幾年出爐了!不過,這指南卻不是美國政府帶頭所提倡的高澱粉飲食,而是低澱粉、高蛋白質、高脂肪、高纖維飲食,這就是我提倡多年的「食物四分法」和「三野飲食」(野菜、野果、野生動物)。
一萬年前,人類從狩獵社會進入農耕社會,主食就從野味變成了麵條和米飯,雖然食物取得變得方便、人人都可吃飽,但食物比例卻違反了基因的設定。作者說得很好,高澱粉飲食,尤其是小麥製品,不但是「胖化劑」,更是「笨化劑」,或者我們乾脆可以簡稱它為『大腦萎縮劑』,因為身體愈胖,大腦萎縮愈厲害!請注意,吃多不會變胖,吃太多澱粉才會變胖,糟糕的是,現代人卻以高澱粉作為主食,甚至多年來美國政府所倡導的食物金字塔的澱粉比例居然占五十五至六O%之多!現代化國家的肥胖、三高、失智、甚至癌症泛濫成災,和此關係密切!
書中提到的「一年只吃肉實驗」保證讓你跌破眼鏡,因為高蛋白質飲食其實非常重要,誠如一百多年前,蛋白質(protein)剛被發現時,它的希臘文原意,就是「最重要的營養素」的意思。不過,大家也千萬別傻傻地去做吃肉實驗,因為現代人吃的動物性蛋白質幾乎可說是「煮熟的腐屍」,並非「新鮮的野味」,其中的差異不可不察。
在我的新書《做對三件事,年輕20歲》當中,提到許多和作者非常雷同的見解與對策。例如,我認為「三野飲食」 + 「肌肉訓練」是健康長壽的關鍵機密,因為它可以使身體處在胰島素的高敏感性狀態,讓胰臟輕鬆分泌少量胰島素就可穩定血糖,也可因此啟動 FOXO 基因,促進抗老化荷爾蒙(生長激素和肌肉激素)的分泌,使身材保持健美、治病機制隨時待命,讓人隨著年紀增長,也能處在健康年輕的最佳狀態。
肌肉和肥肉在人體內就像坐在翹翹板的兩端,互為消長:肥肉多肌肉就少,肌肉多肥肉就少。燃燒脂肪最佳的引擎就是肌肉,因此我大聲疾呼,減肥最笨的方式就是限制卡路里,而最聰明的方法就是少吃澱粉、多做肌肉訓練。
作者反覆提醒,一個人如果吃太多麵條、不運動、長期處在壓力狀態,就會讓人變得又胖又笨,而這不就是美國、墨西哥、德國等歐美國家所面臨的困境嗎?想要健康長壽的華人,可千萬別重蹈覆轍!知識就是力量,希望大家可以從此書當中,看到亮光,增長促進健康的智慧,避免早衰、逆轉疾病,健康到老!大家共勉之。
本書的問世,我已等待數十年之久。本書的觀念,雖然我已奉行二十年,但我不能下筆,而必須要由一位在全球主流醫學舉足輕重的醫學前輩來撰寫,因為本書主題所要撼動的,是數十年來,主流醫學根深蒂固的錯誤觀念,甚至是要和一個每年七十億美金的制酸劑製藥業怪獸來對抗。
過去的二十年,我在實習與臨床診療中,運用了「胃酸不足」的概念治癒了許多病患,也教育了無數病人。我自己是在四十多歲時,經歷加州嚴重花粉熱,腸胃功能停擺,晚餐吃完過敏就惡化,結果補充了胃酸之後,所有問題迎刃而解,連腸胃都恢復年輕。我從自己和病人身上,深深體會到一六九八年「氣喘論文」描述的現象,過敏患者真的大多數都有胃酸不足的問題!甚至我更進一步發現,白天胃酸不足會導致精神不濟,半夜胃酸不足會引起淺眠難睡!
胃酸不足會引起很多疾病與不適,大部分病人聽到我說他們「胃酸不足」時,都以懷疑與訝異的眼神望著我,好像我說錯了話似的,因為幾乎每個人都被他們的醫生告知是「胃酸過多」。有趣的是,當我反問他們,醫生有替你檢測胃酸嗎?卻又清一色地告訴我「沒有」。這些患者經我診治,經過一段時間服用胃酸膠囊後,症狀都漸漸緩解。
胃酸是人體消化最重要的防禦機制,外來的病菌與過敏原,到達胃的時候,經過足量胃酸的洗禮,就可以被消滅與分解。所以,理論上胃酸足夠的人,是不會因為食物不潔而肚子痛,也不容易引起過敏,因為大部分過敏原都是蛋白質,而蛋白質遇到胃酸與蛋白酶就會被分解。現代人之所以身體嬴弱,不像野生動物可以喝生水、吃腐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胃酸不夠強。
本書帶來的,是顛覆一般人認知、但卻無比珍貴的訊息。為了健康,你要有勇氣認清事實,必且身體力行,最後你就會體會到胃酸的重要性,以及它所帶來的最佳健康狀態!
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近八年來,我受各大出版社邀請,推薦了四十幾本新書,其中,《無麩質飲食,讓你不生病!》和《小麥完全真相》,是我推薦過最精采的兩本書。這本書其實不只侷限在麩質的問題,而是廣泛地探討高碳水化合物飲食對身體造成的負面影響。
根據演化論,人類歷史將近二百萬年,長久以來處於狩獵時代,以肉食和野生蔬果為主,直到一萬年前,才進入農耕時代,大量攝取米飯、麵包等高澱粉食物。人類的基因沒什麼改變,但飲食比例卻從低澱粉轉變成高澱粉,會不會有影響呢?
簡言之,這本書就是在探討「高澱粉飲食有害健康」的觀念,這個觀念相當重要,但卻嚴厲衝擊目前醫學界、營養界,甚至政府宣導多年的健康觀念。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我希望讀者能慎重審視書中的證據,反覆思考,甚至加以體驗,看看真相為何。
例如,書中提到二○一四年《美國醫學會期刊》所做的減重研究,結果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優於低升糖指數、遠優於低脂飲食,不但如此,這個研究也證實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於胰島素抗阻問題的改善,最有效果,對於降低三酸甘油脂的成效也很顯著。這些證據,都和主流醫學的衛教宣導與一般民眾的認知,完全相反。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報章雜誌、電視媒體、網路傳言,充斥各種健康養生的論述,是對是錯,無人深究。試問,如果大家腦中的健康知識,以錯誤偏差的居多,那麼,全民怎能健康呢?
現代醫學雖然發達,但尚未進入成熟期,因此我們常會聽到一些倡導的觀念,過一陣子就被完全推翻。例如,好幾十年前,醫界認為「吸菸有益健康」;在五○和六○年代,護理人員建議母親要買奶粉餵食新生兒,因為「牛奶比母奶營養」;一九五六年,美國心臟協會呼籲「以人造奶油(乳瑪琳)取代天然奶油」,大力宣導「飽和脂肪會堵塞血管」;一九九二年,美國政府開始提倡「低脂、高碳水化合物飲食,有益健康」。
上述的宣導都是誤導,然而,若你生活在當時,能否具有洞察謬誤的慧眼,或獨排眾議的勇氣?從眾行為是動物的本能,保持現狀最符合慣性,所以,大多數人都是不假思索的追隨者,甚至因此付出健康的代價,仍不自知。以填鴨式教育為主要學習方式的亞洲國家,獨立思考的能力是比較薄弱,也比較罕見的,甚至為了避免惹來麻煩,而堅守「老二哲學」。因此,重要的省思與改革,常源自歐美。
說來諷刺,誤導來自歐美,省思也來自歐美,而亞洲總是慢半拍,至少我所熟悉的醫學和營養學是如此。
自二○○六年起,我就從個人著作和演講中不斷呼籲,飽和脂肪不全是壞油、多吃好油少吃壞油、體內九五%的膽固醇是自行合成等等,諸多歐美新知。但這麼多年來,守舊的觀念還是固若金湯、不易鬆動。這本書的問世,無疑是提出豐富佐證,讓學術界與一般民眾,好好檢視大家習以為常的健康觀念,真的正確無誤嗎?
從我的第一本書《吃錯了,當然會生病》開始,我提倡的許多概念,和本書許多觀念幾乎不謀而合,例如:膽固醇、飽和脂肪、椰子油、雞蛋、高果糖糖漿、斷食、空腹胰島素、糖化血色素、同半胱胺酸、維生素D、C反應蛋白、晚餐距離睡前至少三小時、睡前若餓,只能吃高蛋白和高脂食物、八○%的人口有慢性食物過敏、發炎失控是百病之源、降血脂西藥的副作用、糖尿病是因為胰臟過勞、腦茫現象的成因、某些食物和藥物會造成大腦萎縮現象。尤其在《健檢做完,然後呢?》前面兩章,根本就是極簡濃縮版。
看完本書後,尤其是食譜,很多人可能會納悶,真的從今不能吃澱粉嗎?其實未必,就代謝型態而言,每人的體質不同,代謝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的傾向,自然因人而異。簡單說,如果本書的食譜,讓你吃起來非常舒服,甚至三高症狀開始下降,恭喜你,你是老虎型(易代謝蛋白質與脂肪)。若吃起來沒效果,那也別怪作者,因為你是斑馬型(易代謝碳水化合物)。如果搞不清楚自己的代謝型態,那就採取中庸之道,也就是我和美國農業局先後提出的「食物四分法」,若有血糖不穩的問題,那就再把澱粉從四分之一降到八分之一即可。
最後我必須再補充一點,在種類方面,小麥是所有澱粉食物裡面,問題最大的,三高肥胖和過敏,常與它有關。稻米、小米、藜麥等雜糧,問題較小,但也不能吃太多。在加工方面,五穀雜糧愈精製,問題愈大,愈粗糙,問題愈小。
人類第一次革命是農業革命,發生在一萬年前,改變了飲食比例。第二次革命是工業革命,兩百多年來,雖然生活便利了,但卻日益汙染了飲食與環境,加速了疾病演化與地球暖化。而現在,正進入第三次革命,永續革命,希望可以找尋一條出路,讓人類能健康永存在地球之上。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明天會更好!
人類是地球上四種不會自行製造維生素C的哺乳動物之一,但由於原始人的生食中含大量維生素C,所以沒事;現代人新鮮蔬果攝取普遍不足,再加上常常攝取油炸物,維生素C不但破壞殆盡,還攝入大量自由基,此外,過度操勞、睡眠不足,都會導致體內氧化壓力增加,最終使身體傾向發炎。
被蚊蟲咬傷,或被鐵釘刺傷,健康的人傷口很快癒合,但若拖拖拉拉,就是發炎體質。我們可以用傷口癒合的速度,來判斷一個人免疫系統是否正常。本書中提出許多證據,解說許多慢性病皆源於發炎失控,甚至癌症的前身就是發炎。
所以現代人若要健康無病,必定得正視發炎,甚至定期檢驗發炎指數,例如CRP。書中提到很多抗氧化、抗發炎的方法,身體力行就可避免慢性病纏身。
近年來世界各國的肥胖率不斷攀升,光是美國,一年就要花兩百億美金在減肥產業,但成功者卻不到二%。這是因為方法錯誤。肥胖者的體內會釋放較多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換句話說,肥胖者容易發炎、生病,難怪長壽村內沒有胖子。
由於肥胖細胞具有胰島素抗性,所以肥胖的人容易產生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總而言之,減肥不只是為了外型美觀,更是為了健康與長壽。傳統高醣低脂的減肥法屢屢失敗,而近年來在歐美興起的低糖高脂飲食(生酮飲食),被證實是最強效、最安全、最不容易復胖的減肥法。酮體更可以啟動很多基因,促進抗氧化酵素的合成,因而達到抗氧化、抗發炎、抗老化的目的。
大量新鮮無毒蔬果,加上一夜好眠,是抗發炎的基本條件。若經常外食或行程忙碌,則必須善用現代科技,補充天然營養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維生素C與Omega-3必需脂肪酸。不必擔心副作用,因為高品質維生素C唯一的副作用就是腹瀉,不會有腎結石的問題。魚油含有豐富的EPA和DHA,有消炎和消水腫的效果,還可以疏通血管和保護神經。
書中提到的體操和泡澡,都可以提高副交感神經,達到放鬆與修復的效果,是抗發炎的有效療法。紓壓是現代人必備的技巧,若經常與壓力為伍,則容易釋放腎上腺荷爾蒙,導致粘膜容易受損、血糖上升、末梢循環障礙,壞處不勝枚舉。過勞是現代人常見的現象,若不懂得放慢腳步與適度休息,會使體內發炎失控,輕者早衰,重者加速心腦血管疾病的產生,而可能致命。
最後,要提醒讀者,發炎並不是件壞事,是身體修復或清理外來物的必經過程,但發炎失控,卻是百病之源。大家千萬要注意身體傳遞出來的訊號,不要輕忽,如此才能長命百歲、健康無病。
我建議你好好研讀此書,若能真正運用書中的方法,你會發現,果真如書中案例一般,很多毛病可以奇蹟似的緩解,甚至痊癒。──陳俊旭
腹作用,決定你的免疫力 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醫師
記得在美國念醫學院的時候,教授問到:「全身最大的免疫器官是哪一個?」答案出乎意料竟是「腸胃道」,因為腸胃道裡面布滿Peyer’s Patches,裡面含有無數的B細胞、T細胞、樹突細胞、M細胞、巨噬細胞等白血球,動物之所以可以生食,把飲食中的細菌、病毒殺死,有一部分的原因就是靠這些腸胃道的白血球發揮功能。但也正是因為腸胃道的這些B細胞,使許多人終其一生為慢性食物過敏所苦,而不自知。
此外,腸胃道功能與神經系統有緊密的關聯,精神緊張或壓力過大,會使交感神經過亢,副交感神經過低,而產生腹脹、消化不良、腹瀉、便祕、胃痛、消化道潰瘍、食道逆流……等症狀。許多人罹患腸躁症,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難怪中醫自古以來即認為「先天之本在腎,後天之本在脾」,也說過「內傷脾胃,百病由生」,意思都是說,脾胃消化系統是一個人出生後,一切健康的根源。
本書作者皮耶?帕拉帝從小身受消化系統失常之苦,但也因此在長大後對於腹部按摩,有過人的天賦。他畢業於歐洲骨科學校,並兼具營養師資格,使他對於腹部治療,有全面的了解與完善的治療方針,可謂是自然療法的具體實踐者。
這本書提出了徹底治療腹部疾患的幾個重要方法:教你如何呼吸、如何進食、如何選擇食物、如何運動,也教你如何自我腹式按摩、甚至是雙腦體操與腹式冥想。不要小看這些方法,它們可都是非常實用,而且比西藥更徹底的治療工具。
這是一本工具書,需要你反覆操作,才能體會箇中奧妙。每天做一點點,持之以恆,幾個月下來,就會漸漸看到效果,你也會因此越來越健康。祝福你!
這本書實在太精采了!它是我看過討論現代食物的味道與健康之間的關係,最鉅細彌遺的一本。我強烈推薦年輕人和孩童一定要看,因為這些族群被綁架得最嚴重,很多人根本沒吃過真食物。--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 陳俊旭
穀物的隱藏危機 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理事長、美國自然醫學博士 陳俊旭
最近幾年,台灣出版界常找我寫翻譯書的推薦序,在我推薦過的一百多本書當中,有關無麩質、不吃現代小麥、石器時代飲食、生酮飲食等,是比較新穎且震撼的議題,我個人認為相當實用,想要健康的人絕對要重視!於是,當我看到這本《無穀物飲食法》的時候,心裡想:這可能又是一本無麩質飲食的書籍罷了!但是,且慢,作者不會建議把所有的穀物都戒掉吧?!
看完此書之後,發現作者的看法是正確的!他比其他作者更向前邁進一大步,不但清楚描述麩質所引起的症狀、各種穀物含有麩質的真正含量、直接點破「無麩質加工品」的商業噱頭、麩質如何引起發炎與疼痛,也詳述消化道不平衡的原委,讓我不禁佩服,這又是一本絕對值得珍藏與細讀的好書!
根據考古學研究,人類是在一萬年前進入農耕時代後,透過種植稻米與小麥而定居下來、大量繁衍。穀物給人類帶來了文明,但是,人類的腸胃真的可以適應這些平行葉脈植物所產生的種籽嗎?如果一萬年前很少吃這些種籽,那麼把這種食物當作主食之後,會不會產生健康上的問題呢?我們的基因,是設計用來攝取這類食物的嗎?
大自然動物,只有鳥類可以吃這些小種籽,因為牠們有砂囊,可以研磨這些堅硬如石的食物。君不見牛羊馬,甚至猩猩猴子,都是不吃種籽的。人類雖然不像鳥類有砂囊,但卻發明了研磨、蒸煮、沖泡或發酵等各種方法,把這些本來難以下嚥的種籽變成可口的食物,例如米飯、麵條、饅頭、麵包、糕點等,占了食物攝取總量的70%以上,這些種籽食物就是我們常說的穀物。
美國政府推行三十年的食物金字塔,一直呼籲大家要以五穀雜糧為主食。崇尚天然有機的健康人士,也以大量吃五穀雜糧為最高飲食準則。但是,此書卻一語驚醒夢中人,告訴大家要小心穀物,說它會引起疼痛,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原因還是出在「麩質」上面。美國這幾年來,興起一陣「無麩質飲食」旋風,超市裡充斥了「無麩質食品」,老老少少都知道「無麩質」比較健康。
調查顯示,美國人除了1%人口有乳糜瀉,是典型的麩質過敏之外,其實還有20~30%的人口,也對麩質不適應,很多毛病與麩質有關。
但是多年來,專家學者以為麩質只存在於小麥當中,頂多只是大麥、黑麥以及燕麥也有一些,沒想到,作者告訴大家,所有的穀類都含麩質,只是含量比例不同而已!這樣一來,連稻米、玉米、甚至黃豆,也要小心。那些受到麩質困擾的患者,可能要避得更徹底,才有機會真正痊癒。
書中提到,麩質會引起發炎、疼痛,且因發生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免疫系統會進入肌肉取得蛋白質,造成肌少症──這解釋了為何乳糜瀉病人到最後總是骨瘦如柴,也解釋了肌肉的重要性。我經常宣導一個觀念:肌肉是健康的存款,而過敏或自體免疫疾病,則會造成存款提取過度。解決之道,就是移除過敏原,善用營養品降低發炎,並且加強重量訓練,把肌肉長回來!
如果你有一些難纏的發炎疾病或各式疼痛,怎麼治都治不好,我建議不妨遵照本書的建議,避開穀物三十天,看看效果如何。最後我要再聲明一點,以前我們以為只要避開小麥裡的麩質(也就是麥膠蛋白)就可以解決問題,但很明顯這是不夠的,各種穀物中的麩質都可能作怪,所以都要徹底避開,才會見效(詳見第34頁表格)。
穀物隱藏的問題,除了所含麩質直接會引起發炎,間接會引起腸漏症之外,還有農藥、基因改良、黴菌毒素、澱粉酶或蛋白酶抑制劑等,均需我們特別注意。
在治療期,我認為要徹底避開五穀雜糧,等到症狀消除、體質改善之後,可以挑選有機、新鮮,而且麩質含量較低的穀物開始嘗試,例如稻米的麩質只占總蛋白質的5%,是比較安全的,而現代小麥則高達60%,千萬要小心。
隨著時代進步,我們對食物的認識越來越清楚,也知道每個人的體質不同,所適合的食物也不盡相同,希望大家可以從此書中獲得知識,運用在自己與家人身上,讓大家越來越健康、越來越快樂!
【推薦序】陳俊旭 醫師/博士 美國加州和華州自然醫學執業醫師、台灣全民健康促進協會榮譽理事長
《超效抗癌》這本書是我二十年來見過最值得推廣的一本抗癌科普書籍之一,它的涵蓋面極為廣泛,而且累積了兩位醫師四十年的寶貴抗癌成功經驗,這可不是在一般書籍可以輕易見到的。書中資訊豐富,而且觀念極為先進、全面且正確,實屬難得!我很久以前就耳聞作者保羅.安德森醫師是抗癌專家,我等他的書已經等了快二十年了,如今看到此書問世,好比是練武之人喜獲武林祕笈一般,喜悅之情不可言喻!而且書中處處可見作者無私的愛心,公開臨床心法,從第一個案例開始,彷彿你可以看到他是怎樣誠實地、盡其所能地幫助每一個罹癌者,延長他們有品質的生命。
我認為從事整合醫學的醫療人員應該把這一本書當作抗癌入門教科書。由於寫得比較淺顯,所以對於一般罹癌者、癌症存活者、癌症照護者而言,這本書也是必讀的參考書,因為你很難在其他書籍中看到如此整體又公允的論述。書中所提到的許多美國自然醫學療法,保證會讓你大開眼界,但由於台灣法規的緣故,可能很難引進,這一點是唯一美中不足之處。
我和兩位作者一樣,都是在加州和華州執業的自然醫學醫師,翻翻幾頁,心理就感覺非常親切,因為行文中處處可見自然醫學的影子!雖然和主流西醫一樣接受正規的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訓練,但對於疾病演化與治病方法,自然醫學醫師卻相對客觀與自由,可以靈活運用各種天然藥物與科技,不受藥廠的制約,因此可以神奇地緩解甚至治癒許多疑難雜症,包括癌症在內。
坊間也有許多抗癌的自然療法書籍,但多半是口耳相傳或屬於民間療法,說服力顯然不足。但本書不是人云亦云之作,每一句話都站在科學與實證的基礎上,書後附了五十多頁的論文,可資為證。看得懂英文的人,我建議你把相關論文拿來讀一讀,你就會更堅信它的正確性。當有人駁斥你時,也不必辯論了,直接給他看論文就可以。
保羅.安德森醫師把自然醫學在癌症治療這個領域上,提升到更科學化的層次,對整個醫學有不小的貢獻,難怪他的研究獲得了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經費贊助。他也讓主流醫學認識到自然醫學長年來所善用的療法,其實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例如幾十年來,腫瘤專科醫師一直認為補充維生素C 會干擾放化療的效果,但其實這個觀念是多慮了,書中很清楚闡述維生素C 作為癌症輔助療法,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在低醣生酮相當夯的此時此刻,作者也清楚闡明瓦氏效應、粒線體、生酮飲食、間歇性斷食之間到底有何關係。他也提到肌肉量的重要性,這一點剛好我也極為重視。甚至也提到黴菌和癌症二者之間的高度類似性,這一點也讓我滿感興趣。
總之,這是一本很棒的書,值得擁有及細讀。希望可以讓有需要的人客觀認識癌症,並且知道,自然醫學在抗癌之路上,其實有很多好方法!最後,祝您成功,加油!